细数一项项成果背后的故事,从小小的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无不得益于团队的汗水浇灌,无不浸润着众人的智慧滋养。
平均年龄47.3岁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团队,原创性地提出纳米限域催化新概念并成功实践,为催化过程和催化剂设计走向精准建立了理论基础,引领和推动了催化学科的发展。更为年轻的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平均年龄44.3岁),研究成果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软模板合成介孔材料思想,首次将功能介孔材料从无机骨架扩展到有机高分子材料,引领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发展。
三大奖全部向外籍专家开放,最终由外籍专家主持或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有5个,其中参与研究时间超过10年的有2人。来自奖励办的数据显示,2020年度获奖项目平均研究时间是11.9年,其中,研究时间1015年的项目数量最多,占比38.9%。持续激励基础研究,成为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的一大亮点。奖励办负责人表示。除了基础研究多点开花,强调成果应用积淀也是本年度获奖项目的特点之一。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作者:刘垠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1/11/4 9:22:0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原创成果丰硕。大连化物所高级实验师、沙国河助手崔荣荣回忆。
原本平静的课堂立刻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他的每一个精彩表演都勾住孩子们的眼球,引起他们探奇的心理和了解奥秘的兴趣。这位已经耄耋之年的老院士,把他对国家的爱,都倾注在祖国下一代的培养上。但不久,他便到德国做访问学者,入党被搁置。他设计、组装了我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光引发氯化氢脉冲化学激光器,并在此激光器上进行了国际上首次激光支持爆震波等离子体的屏蔽效应研究,在激光态分子传能研究中首次实验证明了单一叁重态传能通道间存在量子干涉效应。
他深知,每项研究都需要钻进去,努力学习,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总是依赖于国外文献,这样才能有所创新,取得成果。很快,在科协的协调下,沙国河带着这一大堆稀奇古怪的东西走进课堂,来到孩子们身边。
中药店也是沙国河经常光顾的地方。报国之魂 科普久了,沙国河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中小学实验课所占比例偏小。在他心中,一直觉得自己距离一名合格的党员还有距离,于是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沙国河认为,祖国的明天看少年,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高低,必须从娃娃抓起,及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补充时代之需。
近期,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这位梦想家,用双手拨开现实的泥土,将科学火种变成明日之光,时代也必将回报给这位老人一片群星璀璨的夜空。他告诉我们等到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恢复工作了,就把这批新教具运过去,孩子们又有新的玩具可以玩了,每当提到孩子们,他总是老顽童般,像个孩子王。接触的越来越多,脑袋里的问号也越来越多,身边的人又无法解答,沙国河就跑去图书馆,遨游在知识海洋,寻找答案。
沙国河说,自然科学枯燥有时候是教育方法的问题,物理化学等学科做起实验来是很有趣的。绿矾加五倍子,溶解后加点兰色燃料制成墨水。
2006年,年过古稀的沙国河终于实现了自己几十年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想到就干,沙国河将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和与老伴余道容制作的各种小仪器带进了课堂。
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只要经过启迪、引导、开发,就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科学迷、发明迷,成为科学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培养了我,所以我也要回报国家。而这一切,兴趣是第一位。然而,沙国河并不在意,还从家抱来被子,累了就睡在办公室。一间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摆满了各种工具、材料,有时客人到访,竟没有下脚的地方。那股认真劲一点也不亚于做科研。
现在,这一梦想需要传承,娃娃爱科学、学科学,就是我的中国梦。紧接着,他开始为自己的伟大构想绘制草图,亲自跑到五金店、市场上买材料。
曾昼夜颠倒,从事科研攻关,当周围亲友同事劝他歇一歇时,他总说这不是工作,是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科学、钻研科学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沙国河决定将科普作为他的又一重点工作。
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此后,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一丝不苟,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和党员的一致推崇。
在沙国河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基于祖国的利益党的召唤。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中,一批批科学家把时代之需扛在肩上,沙国河也是其中一位。对收音机感兴趣,沙国河还自己动手做了一台无线电矿石收音机。兴趣为师 2005年,沙国河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小学生讲科学。
凭着这样一种信念,近20年来,沙国河的科普讲座已经走进大连几十所中小学,他不仅成为中国科协2000年在全国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来首位担任义务辅导员的院士科学家,还在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设立了我国第一个面向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院士科普工作站,定期为中小学生做科普实验演示。除了科普,2005年至今,沙国河和其夫人还连续资助贫困学生,前后共资助了20多个贫困儿童,资助金额累计20余万元。
科普为业 初战告捷,沙国河备受鼓舞。近20年来,他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播种下点点星光,将科学梦想洒向广袤大地。
从事科研多年,沙国河曾冒着氟气燃烧和剧毒的危险,冲锋在前。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可能会耽误科普工作的延续,他希望找一位德才兼备的教师来管理院士工作站,为孩子们做科普,希望能够尽快把知识传承下去。
近年来,在众多沙国河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努力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此后几年间,他多次赶赴新疆进行科普,同时也注意到全国对科普的需要。11月5日,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公布,沙国河获此殊荣。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
科学家报国有许多种方式,激发起孩子们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也是一种。小学时,自然课老师从家里拿来一台小型电影放映机,讲述放电影的原理,一张张胶片分分钟变成能说会动的画面,这些画面令沙国河至今难忘。
很多中小学生说 :通过沙爷爷的讲解和实验,知道了激光的特点、作用,知道了电是什么,知道了大气压是怎样产生的 给孩子们讲科学知识的同时,沙国河更注重培养热爱科学的信念,经常通过讲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来历等一些经典科学故事,对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有时活动结束后,他还和孩子们一起唱《让我们荡起双浆》,鼓励孩子们珍惜现在幸福的童年生活。从事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既是国家需要,也是院士的责任,更是我的快乐。
这种科普演示的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都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长期生活在辽宁大连,他决定拿出更多时间投身科普事业。